昨天半夜,表妹哭着给我打电话:“阿姨,我妈死活让我留在南京,说女生跑远吃亏;我想去成都学动画,又怕人生地不熟,怎么办?”
我听完只回了一句——
“18岁不折腾,28岁就要拿简历去折腾。”
挂完电话,我把当年踩过的坑、看到的风景,连夜写成这篇。
不灌鸡汤,只拆4个真相。
孩子看完,自己做选择;家长看完,闭嘴三天,再跟孩子好好说话。
一:人脉圈,一个像“老城区”,一个像“开发区”
留在本省,同学大多是高中校友的校友,亲戚拐个弯就认识。
好处是周末能回家喝排骨汤;坏处是,你的“舒适圈”被焊死。
去外省,宿舍里可能集齐东北段子手、潮汕生意精、西北摇滚青年。
四年下来,你的通讯录自动升级为“全国包邮版”。
展开剩余78%毕业后谁先拿到offer?谁先给你递项目?
别问,问就是“老铁,我室友”。
二:生活费,一个“妈,我没钱了”,一个“妈,我还能再省20”
本省:月生活费2000,妈妈顺手再给500“水果钱”。
外省:高铁来回800,逼得你学会蹲凌晨机票、抢12306候补。
你以为会饿死?
不,你会解锁食堂隐藏窗口、二手群砍价、给留学生代练中文。
18岁被钱逼一逼,28岁就不容易被生活吓哭。
三:方言&文化冲击,一个“听懂就行”,一个“不会就社死”
在本省,点菜用家乡话,老板多送你一碗鸭血粉丝。
在外省,第一次去菜市场买“瓢儿白”说成“菠菜”,阿姨笑到收摊。
尴尬三秒后,你突然意识到:原来世界不是按我的习惯运转。
这一课,叫“尊重差异”。
早学早开挂,晚学要交社会学费。
四:回家次数,一个“妈宝养成记”,一个“断奶加速器”
同宿舍的江苏姑娘,每两周拎着妈妈做的酱鸭返校;
山东室友五一才回去,平时视频只报平安。
四年结束,江苏姑娘考上家门口事业编;
山东室友拿到深圳offer,月薪是前者的三倍。
谁更幸福?
不知道。
但我知道,后者的妈妈现在逢人就炫耀:“俺闺女自己闯的!”
写在最后
在本省,你大概率复制父母的生活半径;
在外省,你亲手给自己的人生加陌生buff。
没有哪个更好,只有哪个更适合此刻的你。
把这篇转给孩子,再补一句:
“家永远在,但世界不等人。
18岁的车票,18岁不用谁批准;
28岁的车票,可能要先批准请假。”
填志愿前,闭上眼想一想——
四年后,你想在高铁站哭着给妈打电话说“我想回家”,
还是笑着给妈发定位说“妈,我在这儿挺好的”?
答案,在孩子心里,不在家长嘴里。
(欢迎转发到家庭群,三天后看看谁最先撤回“必须留省内”的语音。)
【注:本文为个人见解,仅供娱乐和启示,不喜勿喷!】
发布于:四川省配资天眼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